第一文学城

【崇祯十七年】 第五章 繁杂国事,第六章 毛文龙

第一文学城 2024-08-20 03:08 出处:网络 作者:shitou编辑:@ybx8
作者;shitou 2024.7.26发表于第一会所 字数;20644                 前言;

作者;shitou
2024.7.26发表于第一会所
字数;20644

                前言;

  第七章是己巳之变,是一个达十万字左右的章节,会详细描写此战的军政细
节;它的重要性和煤山自缢,山海关大战,孙传庭战死,卢象升战死相等。

  从天启7 年前后,朝廷就对各地的官兵欠薪,一直拖到崇祯年造成很多兵乱。
之后恶性循环,朝廷的钱越来越少,只好加饷,崇祯帝无奈只能催战,因为暂时
的军饷也是强征来的。

              第五章 繁杂国事

  在天色尚未破晓,灰蒙蒙的晨光中,紫禁城的轮廓在夜色与黎明的交织中显
得格外静谧。乾清宫内,烛火摇曳,映照着崇祯帝的面容,他早早地从睡梦中醒
来,准备迎接新的一天。

  周皇后,身着淡雅的中衣,轻手轻脚地走进寝宫,她的脸上带着温柔的笑意,
眼神中充满了对丈夫的关爱。她轻声唤醒了崇祯帝,然后开始了每日的梳洗仪式。
宫女们鱼贯而入,捧来了温水、手巾和各种梳妆用品,动作轻盈而熟练。

  崇祯帝坐在铜镜前,周皇后亲自为他梳理发髻,她的手指灵巧地穿梭在发丝
之间,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细致与爱护。宫女们在一旁辅助,递上发簪和玉冠,
为皇帝穿戴整齐。崇祯帝的龙袍在烛光下熠熠生辉,金丝绣成的龙纹栩栩如生,
彰显着帝王的威严。

  梳洗完毕,崇祯帝站起身来,周皇后为他披上外衣,细心地整理好每一条褶
皱。她知道,今日的朝会将不同寻常,边疆的急报已经让她感到了一丝不安。但
她的脸上依旧保持着镇定,给予崇祯帝最大的支持和鼓励。

  " 皇上,今日朝会,定要保重龙体。" 周皇后轻声说道,她的声音中带着一
丝担忧。

  崇祯帝点了点头,目光坚定:「朕自会小心,皇后也请注意休息。」

  随后,在宫女和太监的簇拥下,崇祯帝步出了寝宫,走向朝堂。他的步伐沉
稳而有力,虽然心中对即将到来的朝会充满了忧虑,但他知道,作为一国之君,
他必须面对一切挑战,引领大明朝走向光明的未来。

  当崇祯帝的身影消失在寝宫的门外,周皇后依然静静地站在原地,她的心中
充满了对丈夫的牵挂和对国家的祈祷。而此时,天色渐亮,紫禁城中的钟声开始
回荡,宣告着新的一天的开始。

  崇祯二年,正月十日的清晨,紫禁城中的气氛异常沉重。乾清宫的朝堂之上,
群臣面色凝重,窃窃私语,讨论着边疆传来的急报。固原兵变的消息如同一道惊
雷,划破了京城的宁静,震动了整个朝野。

  崇祯帝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他深知,这场兵
变不仅仅是边关士兵因缺饷而起的哗变,更是大明朝内忧外患交织的体现。兵变
士兵已经攻占泾阳、富平,还捉拿了游击李英,这一系列行动,无疑是对朝廷权
威的公然挑战。

  朝堂之下,文武百官议论纷纷,有的面露忧色,有的愤怒填膺。一些官员痛
心疾首,对士兵们的叛变行为表示强烈的谴责;而另一些则在思考对策,讨论如
何迅速平息这场风波,恢复边疆的稳定。

  消息传来的那一刻,崇祯帝的心中充满了矛盾。他既感到愤怒,又感到无奈。
他愤怒于士兵们的不忠,无奈于朝廷的困境。他知道,这场兵变的背后,是连年
战乱、天灾人祸导致的民不聊生,是官员贪污腐败、克扣军饷积累的民怨。

  崇祯帝站起身,步下龙椅,缓缓走到朝堂中央。他的目光扫过每一位臣工,
声音低沉而有力:「朕深知,固原兵变非一日之寒,其根由复杂,涉及诸多弊端。
然而,朕更知,大明朝的江山社稷,不能因一时之乱而动摇。朕意已决,必须立
即采取措施,平息兵变,同时彻查此事,严惩贪污腐败,以正朝纲。」

  群臣闻言,纷纷跪拜,山呼万岁。他们感受到了皇帝的决心与担当,也看到
了大明朝在这位年轻皇帝的带领下,有望渡过难关,迎来转机。

  崇祯帝随即下令,命兵部尚书立即组织精兵强将,前往泾阳、富平,平息兵
变。同时,他下旨严查固原兵变的原因,要求户部彻查军饷发放情况,严惩克扣
军饷的官员。此外,他还下令各地官员加强对农民起义的防范与镇压,以防局势
进一步恶化。

  朝堂之上,群臣感受到了崇祯帝的决断与果敢。

  在辽东的袁崇焕,面对着一个错综复杂的局势,他不仅也要应对士兵的不满
和欠饷问题,还要积极地进行军务整顿,以确保边防的稳固和有效抵御外敌的侵
袭。

  在宁远的督师府内,袁崇焕的案头堆满了各种文书和地图。他经常工作到深
夜,灯火通明,眉头紧锁,思索着如何更好地组织和指挥军队。他深知,只有精
简高效的军队,才能在战场上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

  袁崇焕提出了停推辽东巡抚和登莱巡抚的建议,这一举措旨在减少官僚体系
中的冗余,提高指挥的效率。他主张将关内外的总兵数量从三四员减少到关内和
关外两员前锋总兵,分别由赵率教和祖大寿这两位经验丰富的将领充任。这样的
安排,既体现了袁崇焕对他们的信任,也显示了他对军队改革的决心。

  何可纲作为袁崇焕的亲信,被任命为中军,居中坐镇宁远。他的职责是协调
各部,确保军队的统一指挥和快速反应。袁崇焕倚重这三员将领,希望通过他们
的能力和忠诚,来实现「五年复辽」的宏伟计划。

  为了进一步强化军队的战斗力,袁崇焕对军队进行了大规模的整顿。他淘汰
了参将、游击、守备、中军、千总、把总等官近百员,这一举措虽然可能会引起
一些不满,但袁崇焕坚信,只有精兵强将,才能在战场上取得胜利。

  在军事布局上,袁崇焕对各堡垒、驿站的布置进行了重新规划,以确保防线
的严密和信息的畅通。他还特别敦促工部改进武器装备的质量,以及户部向沿边
各镇订购战马,以满足「精兵、壮马、坚甲、利兵」的必要条件。

  在对外策略上,袁崇焕展现了他的外交手腕。他积极招抚插汉(察哈尔部)、
哈剌慎(喀喇沁部)等蒙古部落,通过「抚赏」和救济,试图防止他们倒向女真
人,争取他们成为明朝的外援。这一策略不仅能够削弱后金的力量,还能够为大
明增加潜在的盟友。

  同时,袁崇焕也恢复了与皇太极的通信,保持了议和的可能性。他明白,在
复杂的敌我关系中,灵活的外交策略往往能够为国家争取到更多的利益和空间。

  袁崇焕的这一系列举措,体现了他作为一名杰出军事家的远见和智慧。他不
仅要在军事上取得胜利,更要在政治和外交上为大明朝赢得主动。在辽东的寒风
中,袁崇焕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对国家的信念。

  崇祯二年,正月二十一日,紫禁城内的气氛异常紧张。文华殿内,阁臣韩爌、
李标、钱龙锡,以及吏部尚书王永光、都察院左都御史曹于汴等重臣齐聚一堂,
他们将面对一项重大任务——定魏忠贤逆案。

  崇祯帝端坐于御座之上,面色凝重,目光如炬。他深知魏忠贤一党对大明朝
的危害,决心彻底清除这一毒瘤。他谕示阁臣,要严查魏忠贤党羽,一网打尽,
以正朝纲。

  然而,韩爌等人心中有所顾虑,他们不愿树敌过多,仅提出定罪四五十人。
崇祯帝对此表示不悦,他深知魏忠贤的党羽遍布朝野,若不彻底清算,必将后患
无穷。他下令以「赞导」、「拥戴」、「颂美」、「谄附」等为目,将魏忠贤党
人一一罗列其上,务求详尽无遗。

  后来韩爌等人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奏上了逆案。崇祯帝亲自审阅,他的目光
锐利,一一审视每一项罪名,每一名罪犯。他的心中充满了决断和坚定,不容许
任何罪恶逍遥法外。

  崔呈秀等人因「首逆同谋」罪被立斩,刘志选等人因「交结近侍」罪也被判
处斩刑,秋后执行。魏广微等十一人与魏志德等三十五人,因「谄附拥戴」罪被
判处充军,太监李实等人因「交结近侍又次等」罪同样被充军。

  顾秉谦等一百二十九人,因「交结近侍減等」罪被判处徒刑三年,赎为平民。
黄立极等四十四人则被革职,闲居在家。这些判决,如同一道道利剑,直指魏忠
贤一党的心脏,彻底清除了朝中的腐败分子。

  整个定罪过程中,朝堂内外充满了紧张与肃杀。文武百官见证了崇祯帝的决
断与果敢,他们感受到了这位年轻皇帝的坚定与公正。这一事件,不仅是对魏忠
贤一党的清算,更是对大明朝政治生态的一次深刻洗礼。

  崇祯二年,二月初八日,大明朝发生了一件重大的变革。户科给事中刘懋上
书朝廷,提出了一项节省开支的建议:「请裁驿站冗卒,岁可省金钱数十万。」
这一建议直击当时驿站系统过于臃肿、耗费巨大的问题。崇祯帝对此表示赞赏,
认为这是一项有益于国家财政的举措,于是下令裁减驿站卒。

  然而,这一决策虽然在短期内为国库节省了大量资金,却也带来了一系列连
锁反应。当时,陕西地区正遭受着连年的灾荒,百姓生活困苦,加之赋税日增,
官吏贪污腐败,使得民众的生活更加艰难。驿站的裁撤导致许多原本依靠驿站为
生的游民失去了工作,他们无处可去,生活陷入绝境。

  山、陕地区的游民,原本希望能够通过成为驿卒来谋得一线生机,但在驿站
被裁撤后,这一希望破灭了。他们面临着生存的压力,而官府对此却无动于衷。
这些失业的驿卒,加上因灾荒而流离失所的饥民,以及因不满朝廷政策而逃亡的
士兵,开始纷纷投向了起义军。

  起义军的队伍迅速壮大,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被逼无奈的普通百姓,他们渴
望改变现状,寻求一条生存之路。他们拿起了武器,加入了反抗朝廷的队伍,希
望能够通过斗争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陕西的田野上,曾经肥沃的土地如今荒芜一片,饥民们面黄肌瘦,眼神中
充满了绝望。他们聚集在一起,议论着朝廷的不公和生活的艰辛。失业的驿卒们
在街头流浪,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失落和无助。而那些逃亡的士兵,带着对朝廷的
不满和对未来的迷茫,加入了起义的队伍。

  这些起义军在陕西的山岭间穿梭,他们点燃了反抗的火种,成为了大明朝内
部动荡的一个缩影。他们的存在,不仅是对朝廷政策的抗议,更是对生存权利的
争取。

  在朝堂上,崇祯帝召集了群臣,讨论对策。他下令严查陕西地区的赋税情况,
惩处贪污腐败的官吏,同时开放官仓,赈济灾民,希望能够缓解民怨,稳定局势。
然而,这一切措施是否能够及时奏效,平息民变,还是一个未知数。崇祯帝的心
中充满了忧虑,他知道,大明朝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崇祯二年,二月十六日。紫禁城中,崇祯帝在朝会上宣读了一道严厉的上谕,
旨在禁止私自阉割的行为。这道上谕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一些家庭为了让孩子能够
进入宫中服务,不惜违反禁令私自进行阉割的严重问题。

  上谕中提到,《会典》有明确规定,民间若有四五子的家庭,愿意将其中一
个儿子报官阉割以供宫廷使用,必须由有司造册送部选拔。这是为了保证阉割的
正规性和选拔的公正性。然而,近来民间有不少人为了一己私利,违反禁令私自
阉割,这种行为不仅危险,也严重破坏了朝廷的秩序。

  崇祯帝在上谕中明确表示,从今以后,朝廷将不再收选私自阉割的孩子,并
且将严格按照法律来惩处这种行为。他强调,任何敢于触犯此禁令的人,都将受
到严厉的惩罚。对于十六岁以上的罪犯,将直接对其本人及实施阉割的人处以极
刑;而对于十五岁以下的罪犯,则将罪责归咎于主使者和实施者。

  上谕中还特别提到,如果主使者是罪犯的嫡亲祖父、父亲,将依照故杀子孙
的法律进行科断。但如果主使者是伯父、兄长、母舅或其他亲属,他们将与实施
阉割的人一同受到严惩,绝不宽恕。

  此外,崇祯帝还警告说,如果有人强行阉割他人孩子并企图诬赖他人,一旦
查明真相,将反坐其罪,朝廷也不会对此姑息。他要求这道上谕要布告中外,确
保每个人都能明确知晓朝廷的立场和决心。

  宣读上谕时,朝堂上的群臣肃然起敬,他们感受到了崇祯帝对于维护法律和
秩序的坚定态度。这道上谕不仅是对违法行为的严厉打击,也是对民众的一种警
示,提醒他们要遵守法律,不要因一时的贪欲而触犯禁令。

  在民间,这道上谕的发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许多人开始反思自己的
行为,意识到私自阉割不仅危险,而且对家庭和社会都有极大的伤害。同时,这
也体现了崇祯帝对于保护百姓生命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感。

  随着上谕的传播,私自阉割的行为逐渐减少,人们开始更加尊重法律,更加
珍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崇祯二年,二月二十三日,紫禁城内举行了一次规模宏大的京官考察。这是
一次对朝廷官员进行全面审查的重要活动,旨在整顿官僚体系,清除不称职的官
员,提升政府效能。

  清晨,随着朝霞映照在紫禁城的金瓦之上,文武百官陆续进入宫门,他们的
脸上带着严肃和期待的神情。考察开始前,官员们在朝堂上按照品级排列,气氛
庄重而紧张。

  崇祯帝身着龙袍,头戴帝冠,端坐在御座之上。他的目光锐利,扫视着下方
的官员,准备开始这场关乎官员命运的考察。随着一声令下,考察正式开始。

  考察官吏一丝不苟地对官员们的品行、能力、政绩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审查。
他们根据官员的表现,严格区分出不同的情况:

  素行不谨,即平时行为不检点的官员,有一百人被冠带闲住,即被剥夺了官
职,留在家中反省。

  泄露机密的官员有四十六人,被降一级并调往外地任职,以示惩戒。

  才力不及,即能力不足的官员有十七人,同样被降一级并调往外地,给予他
们改过自新的机会。

  年老体衰,无法继续担任官职的有十三人,被安排致仕,即退休。

  有疾病在身,无法履职的官员有八人,也被安排致仕。

  老疾,即年老且有疾病的官员有九人,同样被安排退休。

  贪酷,即贪污腐败且行为残暴的官员有八人,被革职,即被剥夺了官职。

  罢软无为,即软弱无能且无所作为的官员有三人,被冠带闲住。

  科道拾遗,即在科举考试中成绩不佳的官员有二十四人,需要重新考核。

  这次考察,是对京官队伍的一次大清洗。崇祯帝希望通过这次考察,能够清
除那些不称职的官员,选拔出真正有能力、有德行的官员来担任朝廷的重要职务。

  考察结束后,朝堂上的气氛依然紧张。许多官员的命运在这一天发生了改变,
有的官员因为被降职或革职而面露忧色,有的则因为安然无恙而松了一口气。而
那些被冠带闲住或致仕的官员,心中则是五味杂陈,既有对自己过去行为的反思,
也有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

  崇祯帝在御座上静静地观察着这一切,他的心中既有对清除不正之风的坚定,
也有对朝廷未来的期待。他知道,这次考察只是改革的开始,要想真正振兴大明
朝,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时间。

  随着考察结果的公布,京城内外的百姓们也对这次活动议论纷纷。许多人对
崇祯帝的决策表示赞赏,认为这是一次正义的行动,有助于净化官场,提升政府
的公信力。而那些被处理的官员的家属,则在私下里唉声叹气,为家人的未来感
到担忧。

  崇祯二年,三月十八日。兵科给事中宋鸣梧在朝会上上疏,详细陈述了当时
军饷问题的严重性。他的奏疏如同一道闪电,照亮了大明朝军饷问题背后的深层
矛盾,引起了崇祯帝和朝臣们的高度重视。

  宋鸣梧指出,遵化台军营的兵士们,南兵每月的军饷为一两五钱,而北军每
月仅能得到一石米,折合银一两。新设立的营兵虽然也能得到一两五钱的折色银,
但本色米只有五斗。有马的家丁每月能得到二两三钱五分,而无马的家丁则只有
一两一钱。这种军饷分配的不公,使得北军士兵感到极大的不满。

  更糟糕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欠饷问题日益严重。士兵们长时间领不到应
有的军饷,生活陷入困境,甚至绝望。这种绝望的情绪在军中蔓延,最终导致了
士兵们的集体行动。他们开始离开营地,四处寻求军饷,甚至采取了极端的手段。

  二月初三日和初八日,遵化西门外聚集了大量东游兵和榆木岭、白羊峪的援
兵。他们在遵化西门外伐木立寨,竖起了蟒旗,旗帜上大书「赤心报国,饥军设
粮」八个大字,表达了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军饷的渴望。当地民众看到这一幕,
情绪激动,与士兵发生了冲突。士兵们愤怒不已,要求得到应有的军饷,并希望
得到潘中军的回应。

  到了三月二十二日,经过一番努力,地方官员终于抚定了哗变的士兵。然而,
这场哗变并非孤立事件,它反映了当时大明朝军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次日,巡
抚顺天右都御史王应豸因牟饷激变被逮捕,最终被判处死刑。这一事件震动了整
个朝廷,也引起了崇祯帝的深思。

  崇祯帝在紫禁城中,面对着宋鸣梧的奏疏,心中充满了忧虑和焦虑。他深知,
军饷问题不仅关系到士兵的生活,更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边疆的安全。他下令严
查各地军饷发放情况,惩处贪污腐败的官员,并下令各地官员必须按时足额发放
军饷,确保士兵们的基本生活。

  同时,崇祯帝也意识到,仅仅依靠严惩和命令是不够的。他需要从根本上改
革军饷制度,确保军饷的公平合理分配。他召集了朝中的重臣,讨论如何改进军
饷制度,如何更好地保障士兵的利益。

  崇祯二年,三月间。大明朝的西北边陲风云突变。朝廷任命左副都御史杨鹤
为总督,负责三边的军事和政务。杨鹤,字修龄,出身于湖南常德的武陵,是一
位有着丰富经验的官员。他曾因得罪权势滔天的魏忠贤而被免职,但在崇祯帝即
位后,得以复官,并被提拔为左副都御史。

  杨鹤的任命,正值关中地区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际。朝廷急需一位有能力、
有经验的官员来稳定局势。杨鹤因其在朝中的声望和过往的政绩,被选为这一重
要职位。他被拜为兵部尚书,总督讨伐农民军,肩负起了平定叛乱、恢复地方秩
序的重任。

  在杨鹤到任之前,商洛道参政刘应遇已经先发制人,击斩了起义军领袖王二
于白水,并追击至汉南,斩杀了另一位起义军领袖王大梁。督粮道参议洪承畴也
已成功击破了王左桂,使得起义军遭受了重大打击,许多义军成员被诛灭。

  然而,尽管前任官员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农民起义的火种并未被彻底扑灭。
起义军在经历了初期的挫败后,反而变得更加激进和顽强。杨鹤到任后,面临的
是一个日益复杂的局势和不断增长的起义军力量。

  杨鹤到任后,迅速投入了对农民起义的镇压工作。他督军不利,面对起义军
的灵活机动和民众的支持,官军的行动屡屡受挫。起义军不仅在军事上给官军造
成了压力,更在心理和政治上对朝廷构成了挑战。

  起义军的日益增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激化。连年的灾荒、沉重的赋税
和官吏的腐败,使得民众生活困苦,怨声载道。起义军的口号和行动,触动了民
众的共鸣,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起义的行列中。

  面对这一局面,杨鹤深知单靠武力镇压是不够的。他开始尝试采取更为灵活
和人性化的策略,希望通过改善民生、减轻赋税和严惩腐败来赢得民心,从根本
上削弱起义军的力量。

  他下令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和考核,严惩贪污腐败,确保政策的落实。同
时,他还推动地方官员与民众进行沟通和协商,解决民众的实际困难,缓和社会
矛盾。

  然而,尽管杨鹤做出了诸多努力,但局势依然严峻。起义军的规模不断扩大,
行动越来越大胆。杨鹤的军队在多次交战中屡屡受挫,士气低落。他意识到,要
想彻底平息这场起义,不仅需要军事上的胜利,更需要政治和社会上的全面改革。

  在紫禁城中,崇祯帝和朝臣们密切关注着三边的局势。他们对杨鹤寄予厚望,
希望他能够尽快稳定局势,恢复地方秩序。然而,随着起义军的不断壮大,朝廷
的忧虑也在增加。

  崇祯帝在朝会上多次询问杨鹤的进展,并对他表示了支持和信任。他深知,
这场起义不仅仅是军事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他下令各地官员加强配合,确保杨
鹤能够得到充足的支持和资源。

  崇祯二年,四月初九日,陕西的夜空被战云笼罩。义军领袖王佐桂率领着起
义军,向耀州(今陕西耀县)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耀州城下,火光冲天,杀声震
耳欲聋,起义军的攻势如同汹涌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

  与此同时,洪承畴作为督粮道参议,迅速做出反应。他集结了官兵和乡勇共
万余人,分成十二营,形成了强大的防线和攻势。洪承畴的军队训练有素,装备
精良,是大明朝在陕西地区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云阳(陕西泾阳),洪承畴的军队将王佐桂的部队围得水泄不通。云阳城
内,王佐桂的起义军虽然人数众多,但面对官兵的重重包围,形势岌岌可危。洪
承畴的军队在城外安营扎寨,准备一举歼灭起义军。

  然而,就在双方僵持不下之际,天色突变,夜幕中突然雷声轰鸣,暴雨如注。
雷雨交加的夜晚,为王佐桂提供了一个突围的良机。起义军趁着夜色和雷雨的掩
护,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

  起义军在王佐桂的指挥下,勇猛地冲向官兵的包围圈。雷雨声掩盖了他们的
行动声,闪电的光芒为他们照亮了前进的道路。官兵们在突如其来的暴雨中措手
不及,起义军趁机突破了重围。

  突围成功后,王佐桂不敢有丝毫停留,他率领着残部急速撤离。他们穿越了
淳化,进入了神道岭。神道岭地势险要,是逃亡的理想之地。在这里,起义军可
以暂时避开官兵的追击,获得喘息和重整旗鼓的机会。

  而对于洪承畴来说,这次围剿的失败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在反思中意
识到,要想彻底平息起义,不仅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更需要深入理解民心,解
决引发起义的根本问题。

  崇祯帝在紫禁城中得知了这次战斗的结果,他的心中充满了忧虑。他知道,
陕西的起义军已经成为了大明朝的一大隐患,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局势,
恢复国家的安定。

  崇祯二年,四月二十六日,朝堂上的气氛异常沉重。这一天,马懋才上奏,
将他家乡延安府的惨状呈现在崇祯帝和群臣面前,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击打在每
个人的心上。

  马懋才奏称,去年延安府全年无雨,草木枯焦,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旱灾降临
在这片土地上。百姓们的生活陷入了绝境,他们开始争抢山间的蓬草为食。当蓬
草也被采集殆尽,饥民们只得剥树皮为食。随着树皮也被剥光,他们甚至开始掘
取山中的石块来充饥。这些石块性冷味腥,虽能暂时充饥,但不久便会使人腹胀
下坠,最终导致死亡。

  饥荒之下,一些百姓选择了相聚成为「盗」,他们宁愿选择反抗而死,也不
愿坐以待毙。更有甚者,烧人骨为薪,煮人肉以为食。这些食人者不久后也会因
为燥热而面目赤肿,最终死去。死亡的人数众多,尸体遍布,臭气薰天,安塞县
城外不得不掘坑以埋葬数以百计的死者,但仍有许多尸体无法及时掩埋。

  马懋才的奏章中,小县的惨状已经如此,大县的情况可想而知。一处如此,
其他地方的情况也难以乐观。百姓在这种绝望中,不得不相互牵连,走上了成为
「盗」的道路。而庆阳、延安以北的地区,饥荒的情况更为严重。

  起义虽然遭受了重创,首领王二、王大梁虽先后牺牲,但新的起义者却日益
增多。四月初八日,起义军七千余人攻打三水,游击高从龙战败身亡,官兵伤亡
者达二千余人。这一战事再次证明了起义军的顽强和官军的脆弱。

  在紫禁城中,崇祯帝听着马懋才的奏报,面色凝重。他深知,这场灾荒和起
义的蔓延,已经对大明朝的稳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崇祯二年,四月的朝堂上,云南道御史毛羽健的一道题本,如同一颗石子投
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毛羽健在题本中直指袁崇焕的" 五年复辽" 计
划,怀疑这不过是袁崇焕在崇祯帝的追问下,仓促间给出的答复。他认为,这一
计划缺乏深思熟虑,可能只是一时的安慰之言。

  毛羽健在题本中提出了五点质疑,包括方略、兵制、粮运、局势和善后,要
求袁崇焕对这些关键问题给出明确的答复。他的质疑直截了当,不留情面,显示
出他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切和对袁崇焕计划的严肃审视。

  毛羽健质疑袁崇焕的复辽方略是否切实可行,是否有详细的战略规划。他询
问袁崇焕对兵制的改革有何打算,如何确保军队的战斗力。对于粮草的运输和供
应,毛羽健要求知道袁崇焕如何解决远征军的后勤问题。他关心当前辽东的局势,
以及袁崇焕对敌我双方实力的评估。毛羽健还问及战后的安排,如何稳定边疆,
恢复生产,安置流民等。

  袁崇焕接到兵部转发的毛羽健题本后,没有回避,而是在五月初六日逐条进
行了详细的回答。他的答复既有战略层面的宏观规划,也有具体执行的细节考量,
显示出他对复辽计划的深思熟虑和坚定决心。

  袁崇焕阐述了自己的战略思路,包括筑城、练兵、明法度等,强调每一步都
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他提出了改革兵制的方案,包括选拔精兵、加强训练、改善
待遇等,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对于粮草问题,袁崇焕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如改
善运输线路、储备粮食、就地屯田等,确保军队供给。他详细分析了辽东的局势,
对敌我双方的实力进行了客观评估,并提出了应对策略。袁崇焕也考虑到了战后
的问题,包括恢复生产、安置流民、稳定边疆等,显示出他的远见和责任感。

  在答复的最后,袁崇焕再次向崇祯帝保证,他决不是" 空言恢复" ,而是有
着明确计划和坚定决心的。他承诺,自己将全力以赴,不辜负皇上的信任和期望,
誓要实现复辽的大业。

  崇祯帝在接到袁崇焕的答复后,对袁崇焕的认真态度和详细规划表示满意。
他认识到,复辽非一日之功,需要时间和耐心,更需要像袁崇焕这样有才能、有
决心的将领。崇祯帝对袁崇焕表示了支持,鼓励他按照计划行事,同时要求朝中
其他官员给予配合和支持。

  这次质疑和答复,不仅是对袁崇焕个人能力的一次考验,也是对大明朝复辽
计划的一次审视。它体现了朝中官员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和对政策执行的关注,也
展现了崇祯帝和袁崇焕对国家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

  崇祯二年,五月。天空中上演了一场天文奇观——日食。然而,由于当时使
用的旧历法在推算日食时间上出现了误差,导致预测失准。这一失误让崇祯帝感
到不满,他考虑要追究钦天监台官的责任。

  在朝堂上,礼部尚书徐光启站了出来,他上言崇祯帝,指出台官们使用的历
法是基于古代天文学家郭守敬的方法,而在元代,这种方法也曾出现过日食当食
不食的情况。徐光启认为,这并不是台官的过错,而是历法本身需要改进。他建
议崇祯帝应该及时修订历法,并提出参用西方的天文学方法。

  徐光启的建议得到了崇祯帝的认同。崇祯帝意识到,为了提高历法的准确性,
需要吸收和融合西方的天文学成果。于是,他下诏让外国传教士龙华民等人参与
编修新的历法,而徐光启则被任命为监督,负责整个修订工作的进行。

  这一决策标志着西方天文学方法开始在大明朝得到应用。龙华民等人带来了
当时较为先进的西方天文学知识和技术,与明朝传统天文学相结合,开始了新历
法的编修工作。

  徐光启作为监督,不仅要确保新历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还要协调明朝和西
方天文学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他本人也是一位博学的科学家,对天文、数学、
农业等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编修新历法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涉及到大量的观测、计算和验证工作。在徐
光启的监督下,明朝和西方天文学家们密切合作,对天文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
逐步完善新的历法。

  崇祯帝的这一决策,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君主的远见和开明。他没有因为一次
预测失误而简单地归咎于台官,而是选择了改革和进步,推动了中国天文学的发
展。

              第六章 毛文龙

  毛文龙站在战船的船头上,海风猎猎,吹拂着他那狂放不羁的长发。他身形
魁梧,目光如炬,一手抓着一只烤得金黄的烧鸡,大口撕咬着,油脂沿着嘴角流
下,滴落在他那沾满战尘的战袍上。他的另一只手,却始终紧握着腰间的刀柄,
仿佛随时准备拔刀迎战。

  他的声音洪亮而充满挑衅,带着一丝不羁和轻蔑:「袁崇焕算什么,骗得崇
祯当上督师。」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袁崇焕的不屑和嘲讽,仿佛在质疑袁崇焕的
能力和地位。

  「妈的,竟敢骑在老子头上,呸。」他吐了一口唾沫,表情中满是对袁崇焕
权威的蔑视。他的眼中闪烁着挑战的光芒,似乎在说,任何想要压制他的人都将
付出代价。

  「先问过我手中的大刀,是否同意。」他紧握刀柄的手轻轻一转,似乎在感
受着刀刃的寒气和力量。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强烈的自信和战斗意志,仿佛在宣告,
他手中的大刀将是他最坚实的盟友。

  「老子在东江,吃香的喝辣的,美女如云任我行,我怎会拜在你,袁崇焕的
脚下听命行事?」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他在东江的自在和得意,他享受着那里的权
力和自由,不愿意屈服于任何人的命令。

  毛文龙的这番话,不仅是对袁崇焕的挑战,也是对自己地位的宣言。他不愿
意放弃自己在东江的权力和自由,不愿意成为别人手中的棋子。他的飞扬跋扈,
他的自信和战斗意志,都在这一刻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周围的士兵们静静地听着他的豪言壮语,他们的眼神中既有敬畏也有疑惑。
他们知道毛文龙的勇猛和果敢,但也意识到与袁崇焕对抗可能带来的风险。然而,
毛文龙的气势和决心,却也让他们感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鼓舞。

  海浪拍打着船身,战船在波涛中起伏,就像毛文龙此刻的心情,既有着对未
知的期待,也有着对挑战的无畏。他站在船头,就像一位孤独的战士,面对着即
将到来的风暴,准备迎接一切可能的挑战。

  在袁崇焕的眼中,毛文龙是一个复杂的角色。作为东江总兵,毛文龙在天启
年间就已经在朝鲜半岛西北部的皮岛建立了自己的势力,构筑了一条对后金有着
重要战略意义的海上封锁线。他的军事才能和对后金的牵制作用,让他在朝廷中
享有崇高的地位,甚至得到了尚方宝剑的荣耀,这代表了皇帝对他极高的信任和
期望。

  然而,毛文龙的独立性和他在皮岛的自治权,也让明廷感到忧虑。他手握重
兵,远离中央,朝廷对他的影响力有限,这种「难驭」的特质让一些朝中大臣对
他心存忌惮。袁崇焕在宁远之战后,更是直接主张让毛文龙移镇到宁远附近,这
不仅是战略上的考量,也是对毛文龙控制的一种手段。

  袁崇焕的心中充满了纠结。他知道毛文龙的军事才能对于抗击后金至关重要,
但作为一名忠诚的将领,他也深知维护朝廷的统一和权威同样重要。在宁远的督
师府内,袁崇焕常常深夜不眠,灯火通明,他的眉头紧锁,思索着如何处理这个
棘手的问题。

  他知道,要让毛文龙移镇,不仅需要策略,更需要决断。他开始秘密地与其
他将领和朝中大臣沟通,寻求支持,同时也在准备着应对可能的反弹和毛文龙的
不满。袁崇焕的心中有着一个清晰的目标:为了大明朝的长治久安,他必须处理
好与毛文龙的关系,确保辽东的稳定。

  袁崇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强调了统一指挥的重要性,以及将毛文龙的力
量纳入更有效管理体系的必要性。他的言辞中透露出对毛文龙能力的肯定,但同
时也不掩饰对毛文龙势力过于独立的担忧。

  随着时间的推移,袁崇焕的主张逐渐得到了一些同僚的支持。但这个过程并
不轻松,朝中对于如何处理毛文龙的问题意见不一,争论激烈。

  袁崇焕出任蓟辽督师后,他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不仅要统筹整个辽东防线,
还要确保每一支力量都能在抗击后金的战争中发挥最大作用。毛文龙作为东江总
兵,虽然在皮岛构筑了一条重要的海上封锁线,但他的独立性却让袁崇焕感到忧
虑。

  在督师府的书房内,袁崇焕面对着墙上挂着的地图,眉头紧锁。地图上,皮
岛的位置显得格外突出,它像一颗钉子,牢牢地嵌在女真人的海上通道上。然而,
袁崇焕的心中却有另一番考量。他知道,毛文龙的独立行动虽然在战术上取得了
一定的成效,但长远来看,如果不能将毛文龙的力量纳入统一指挥体系,那么整
个辽东防线的协调性和整体作战能力都将受到影响。

  袁崇焕开始策划如何将毛文龙纳入自己的管辖范围。他首先秘密地召集了自
己的亲信将领和谋士,商讨对策。在昏暗的灯光下,他们围坐在一张长桌旁,桌
上铺满了各种军事报告和情报。袁崇焕详细地分析了毛文龙的军事力量、皮岛的
地理位置以及可能的政治影响。

  他提出,要通过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的手段来解决问题。政治上,袁崇焕打算
向朝廷上书,陈述毛文龙移镇的必要性,强调统一指挥对辽东防线的重要性。军
事上,他计划通过调整兵力部署,加强与毛文龙的联系,同时在必要时展示自己
的军事力量,以确保毛文龙不会轻举妄动。

  袁崇焕还特别强调了保密的重要性。他知道,如果计划泄露,不仅会引起毛
文龙的警觉,还可能激起朝中的反对声音。因此,他要求所有参与商讨的人员必
须严守秘密,不得向外泄露任何信息。

  还在崇祯元年的末尾,袁崇焕精心策划的一步棋。他请求朝廷加强登莱海禁,
将原本起于山东登州的东江运道改为从山海关起运,这一举措看似简单,实则蕴
含深意。山海关作为辽东的重要门户,控制了进出辽东的要道,通过这一改变,
袁崇焕不仅能够加强对辽东半岛沿海的航运权和制海权的控制,更能通过垄断登
莱、天津的运船来禁止商业贸易,从而切断东江镇的物资供应和经济来源。

  在督师府的书房内,袁崇焕与他的谋士和亲信将领围坐在一张巨大的地图前。
地图上,登州、山海关、觉华岛等地被特别标注,象征着他们即将采取的行动。
袁崇焕详细解释了他的计划:通过控制海运,不仅可以加强对辽东的物资调配,
还能削弱毛文龙的独立性,迫使他就范。

  「诸位,」袁崇焕的声音坚定而有力,「我们必须确保每一粒粮食、每一块
布匹都能为我们所用。东江镇的物资供应,必须经过我们的手,只有这样,我们
才能确保辽东的稳定。」

  他的计划得到了崇祯帝的批准,这不仅是对袁崇焕的信任,更是对他策略的
认可。袁崇焕随即下令,设立东江饷司,专门负责核查钱粮,确保每一笔物资的
使用都能得到严格的监督和控制。

  然而,毛文龙的反应却出乎袁崇焕的预料。崇祯二年,三月十三日。毛文龙
上疏抗议,称袁崇焕改道是「舍近就远、弃易图难」。他的抗议书如同一道惊雷,
震动了朝堂。毛文龙在疏中详细阐述了改道带来的不便和困难,指出这不仅会增
加运输成本,还会影响东江镇的日常生活和军事行动。

  毛文龙的抗议书在朝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一些支持毛文龙的官员认为,袁
崇焕的做法过于强硬,可能会激起不必要的冲突。而另一些支持袁崇焕的官员则
认为,这是为了辽东的长远考虑,必须采取果断措施。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袁崇焕开始秘密地与其他将领和朝中大臣沟通,寻求支
持。他知道,这场斗争不仅是他与毛文龙之间的较量,更是他与整个辽东局势的
博弈。他必须谨慎行事,确保每一步都走得稳健而有力。

  同月,袁崇焕在督师府中,面对着复杂的局势,决定采取更为灵活的策略。
他深知,与毛文龙的直接冲突可能会引起更大的动荡,因此他选择了一种更为微
妙的方式,来处理与毛文龙的关系。

  他派出了自己的心腹将领徐琏,携带着火炮和器械前往东江,表面上是为了
加强毛文龙的防御力量,实则是为了传递一个信号:袁崇焕愿意与毛文龙合作,
共同对抗后金的威胁。徐琏的船只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航行,载着不仅是军事物
资,更是袁崇焕的策略和期望。

  然而,毛文龙的反应却出人意料。当他见到徐琏时,怒气冲冲地责骂,认为
这是袁崇焕对他权威的又一次挑战。但毛文龙毕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将领,他知
道在这个时候,与袁崇焕的合作对于抵抗后金同样重要。因此,尽管心中不满,
他还是派出了自己的部下熊万祥,随徐琏返回,商定在旅顺海域之北的汛口与袁
崇焕会晤。

  消息传到袁崇焕耳中,他立即做出了反应。尽管他已经出海,准备前往约定
的会晤地点,但得知毛文龙改变主意,要求在宁远督师衙门相会时,他毫不犹豫
地调转船头,驰还宁远。这一举动,既显示了他对毛文龙的尊重,也体现了他解
决问题的诚意。

  在宁远督师衙门,袁崇焕以宾客之礼接待了毛文龙。他安排了隆重的欢迎仪
式,准备了丰盛的宴席,以示对毛文龙的尊重。然而,毛文龙却没有表现出相应
的谦让,他的傲慢态度,让袁崇焕的心中更加坚定了一个决心:必须采取措施,
解决毛文龙的问题。

  会晤的过程中,两人的交谈十分简短,只是「一二语而别」。袁崇焕试图通
过这次会晤,了解毛文龙的真实想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但毛文龙的态度,
让他意识到,仅仅通过和平的方式,可能难以达成目的。

  在送走毛文龙后,袁崇焕独自一人回到了书房。他站在窗前,凝视着远方的
海面,心中充满了思考。

  这次会晤,虽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却让袁崇焕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
问题的复杂性。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策略,思考如何在这个微妙的权力平衡中,
找到一个既能维护自己权威,又能确保辽东稳定的解决方案。而这一切,都需要
他更加谨慎和精明地布局。

  在宁远的督师府内,袁崇焕与毛文龙的会晤虽然简短,却充满了深意。两人
的对话虽然只是「一二语而别」,但彼此的心思都已昭然若揭。袁崇焕意识到,
要想彻底解决毛文龙的问题,必须采取更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因此,他提议再
次会晤,地点选在旅顺双岛,一个更为隐蔽且便于双方坦诚交流的地方。

  袁崇焕让诸总兵留守宁远,自己则带着尚方剑和督师印出海。尚方剑象征着
皇帝的权威,督师印则是他权力的象征。他选择在五月二十九日这个吉利的日子
抵达双岛,希望这次会晤能够带来转机。

  袁崇焕站在船头,望着波涛汹涌的海面,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忧虑。他知道,
这次会晤不仅关系到他个人的前途,更关系到辽东的安危。他必须谨慎行事,确
保每一步都走得稳健而有力。

  六月初一日,毛文龙如约而至,登上了袁崇焕的船只。袁崇焕也按照礼仪,
亲自前往毛文龙的船上拜谒,显示出他对毛文龙的尊重。两人的会面充满了仪式
感,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经过精心设计,以确保双方都能保持面子和尊严。

  袁崇焕首先开口,他的话语中充满了诚恳和期待:「今辽东海外只本部院与
贵镇二人,务必同心共济,方可结局本部院历险至此,愿相商为进取计。军国大
事,在此一举。本部院有个良方,不知患者肯服此药否?」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
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暗示了他对毛文龙的期望。

  毛文龙听后,沉默了片刻,然后缓缓开口:「文龙海外人耳,也有许多功,
只因小人之说,钱粮缺少,又无器械、马匹,不曾遂得心愿。若一一应付,要帮
助成功也不难。」他的话语中既有对过去功绩的自豪,也有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
来的期待。他没有直接拒绝袁崇焕的提议,但也没有完全接受,而是以一种委婉
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顾虑和条件。

  两人的对话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平和,但暗流涌动。袁崇焕的「良方」和毛文
龙的「许多功」都暗示了他们各自手中的筹码和底线。袁崇焕希望通过这次会晤,
能够说服毛文龙接受他的计划,共同为辽东的安危出力。而毛文龙则希望通过这
次会晤,能够争取到更多的支持和资源,实现自己的抱负。

  两人的对话虽然简短,但意义深远。袁崇焕以宾客之礼送别毛文龙,毛文龙
也以礼相还。尽管双方在表面上保持着礼貌和尊重,但彼此的心中都清楚,这次
会晤只是他们博弈的开始,真正的较量还在后头。

  袁崇焕站在船头,目送毛文龙的船只渐渐远去,他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他知道,这次会晤虽然未能达成实质性的协议,但却为他提供了一个了解毛文龙
的机会,也为未来的策略提供了更多的思考。

  随着会晤的深入,袁崇焕与毛文龙之间的气氛变得更加微妙。在双岛上,袁
崇焕告辞时表现出了一种礼貌而又坚决的态度,他吩咐说船上不便张筵,这不仅
是出于对船上空间的限制考虑,也是为了保持一种军事上的警惕和独立性。

  毛文龙虽然心中不悦,但仍然表现出东道主的风度,他在岛岸上置了帐房,
邀请袁崇焕就宴。帐房内,灯火通明,宴席上摆满了各种佳肴美酒,但宴席上的
气氛却并不轻松。毛文龙在席间似乎对袁崇焕有些不屑之色,这种微妙的情感变
化,让宴席上的每一刻都充满了紧张和不确定。

  袁崇焕在宴席上宣谕道:「皇上神圣,与尧舜汤武合为一君,当勉尔疆场。」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皇帝的崇敬和忠诚,同时也在暗示毛文龙,作为臣子应当以
国家的安危为重,尽忠职守。然而,毛文龙的反应却出人意料,他反而强调了先
帝熹宗对他的恩遇,这不仅是在表达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也是在暗示自己的地位
和功绩,以及对当前政治局势的不满。

  接着,袁崇焕又询问毛文龙的方略,试图了解毛文龙的真实想法和战略计划。
毛文龙回答说:「宁远兵马俱无用,止用东江二三千人,藏之隐处,把火可收全
功。」他的回答充满了自信,甚至有些轻蔑,似乎在表明自己只需少数精兵,就
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种回答无疑加剧了宴席上的紧张气氛,也让袁崇焕对毛
文龙的真实意图产生了更深的怀疑。

  宴席一直持续到夜里二更才散。在这个漫长的夜晚,两位将领的对话和交锋,
不仅是一场智力和策略的较量,更是一场关于忠诚、权力和未来的深刻探讨。宴
席结束后,袁崇焕和毛文龙各自回到了自己的船上,但他们的心中都明白,这次
宴席上的每一次对话,都可能成为未来决策的关键。

  袁崇焕站在船头,望着夜色中的海面,心中充满了沉思。

  六月初二日,随着晨光初照,毛文龙邀请袁崇焕登岛,东江的将士们以及一
些女真、蒙古的夷丁依次前来叩见。这本是一场展示东江军事力量和多元联盟的
仪式,但袁崇焕却敏感地注意到,身边的兵丁大多姓毛,这让他心中生出了不快。
他立即将这些兵丁斥退,这不仅是对毛文龙家族势力的一种警觉,也是对军中纪
律的一种维护。

  随后,袁崇焕与毛文龙讨论起军务,提到了受节制、更定营伍、设置道厅等
事宜。这些话题都关系到军队的改革和权力的重新分配,但毛文龙似乎并不关心
这些,反而一味痛骂阎鸣泰、武之望二人。袁崇焕听在耳中,却认为这是在暗指
自己,心中不免生出疑虑和不满。

  会谈一直持续到深夜三更,最终袁、毛二人不欢而散。毛文龙的态度和言辞
让袁崇焕感到了深深的隔阂和对立,他意识到,如果不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辽
东的局势将更加复杂。

  六月初三日,袁崇焕按照礼仪,差官答谢毛文龙的款待。毛文龙也不失礼节,
再次置酒张筵,热情地迎请袁崇焕。袁崇焕穿上便服,登岛赴会,他的态度看似
轻松,但心中却在筹划着如何化解眼前的僵局。

  席间,袁崇焕巧妙地以「久营边寨,杭州西湖尽有乐地」来暗示毛文龙,希
望他能够主动辞职,返乡享受安逸的生活。这是一种委婉的劝说,也是对毛文龙
未来的一种安排。

  然而,毛文龙的回答却出人意料,他说:「久有此心,但惟我知灭奴孔窍,
灭了东夷,朝鲜文弱,可袭而有也。」这表明毛文龙不仅有着对抗击后金的自信,
更有着对周边地区的野心。他的这番话,无疑让袁崇焕感到了震惊和警惕。

  袁崇焕随即回应说:「朝廷不勤远略,当有代君者。」这是在提醒毛文龙,
朝廷的决策和军事行动不应受到个人的私欲影响。但毛文龙却不以为然,反问:
「此处谁代得!」他的傲慢和不悦之意溢于言表,让宴席上的气氛变得更加紧张。

  筵席散后,袁崇焕并没有放弃努力,他命令副将汪翥反复开导毛文龙,希望
能够说服他。同时,袁崇焕也希望能够借助毛文龙的亲信,从内部影响和改变毛
文龙的态度。

  六月初四日,晨光熹微,袁崇焕在岛上忙碌起来。他向东江官兵颁赐了赏银,
以示对他们辛苦守边的奖励和鼓励。同时,他行文毛文龙,明确规定旅顺以东行
毛文龙印信,旅顺以西行袁崇焕印信。这一举措不仅是对毛文龙权力的一种限制,
也是对辽东军事指挥权的一种重新分配。

  袁崇焕还行文定营制,晓谕毛文龙收复镇江、旅顺。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
激发毛文龙的斗志,同时也为未来的军事行动做好准备。然而,毛文龙对此并未
理会,他的态度让袁崇焕感到了深深的失望和愤怒。

  六月初五日,袁崇焕在岛中的山上设置了帐房,准备迎接毛文龙的答谢。他
邀请毛文龙上山观兵角射,这不仅是一次军事演练,更是一次展示自己军事实力
的机会。然而,毛文龙并不知道,这背后隐藏着袁崇焕的另一层计划。

  参将谢尚政按照袁崇焕的命令,设下了埋伏。当毛文龙进入帐房后,袁崇焕
厉声呵斥其在东江改道问题上不听调遣,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愤怒和失望:「本部
院披肝沥胆与你谈了三日,只道你回头是迟也还不迟。那晓得你狼子野心,总是
一片欺诳到底。目中无本部院犹可,方今圣天子英武天纵,国法岂容得你?」

  袁崇焕的话语如同利剑,直指毛文龙的心窝。他向西叩头,请皇命,下令逮
捕毛文龙。毛文龙拒绝认罪,试图辩解,但袁崇焕已经下定了决心。他历数毛文
龙的十二当斩之罪,每一条都如同重锤,敲打在毛文龙的心上:「专制一方、欺
君冒功、跋扈不臣、侵吞粮饷、私通岛夷、擅行任免、劫掠商人、好色诲淫、虐
待辽民、谄媚魏阉、掩败为功、观望养寇。」

  袁崇焕最后说:「今日杀了毛文龙,本部院若不能恢复全辽,以还朝廷,愿
试尚方以偿尔命!」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决绝和坚定,表明了他对自己决策的信心
和对未来的承诺。

  东江的众将,曾与毛文龙并肩作战,共同抵御外敌,他们对这位统帅有着深
厚的感情和无比的忠诚。当看到毛文龙跪地求饶的一幕,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悲痛
和不忍。这些铁血的战士,此刻却只能通过叩头这一最卑微的举动,来表达他们
对毛文龙的哀求和对袁崇焕的恳请。

  毛文龙,这位曾经威震东江的将领,此刻也放下了所有的骄傲和自尊,跪在
地上,他的眼中充满了绝望和悔恨。他的身躯微微颤抖,声音带着哭腔,一遍又
一遍地重复着求饶的话语,希望袁崇焕能够宽恕他的生命。

  然而,袁崇焕的心中却如同磐石一般坚硬。他知道,为了整肃军纪,为了大
明的江山社稷,他不能有丝毫的犹豫和手软。他严词拒绝了众将的求情,他的声
音坚定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重锤一般,敲打在每个人的心上。

  袁崇焕再次向西叩头,这是他对皇权的尊重,也是他在执行皇命前的最后礼
仪。他请来了尚方剑,这把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威的宝剑,将决定毛文龙的命运。

  水营都司赵可教、何麟图被命令监斩,他们的脸上没有一丝表情,只有深深
的无奈和沉痛。他们知道,这是袁崇焕对他们的信任,也是他们作为军人的责任。

  旗牌官张国柄,手捧尚方剑,站在帐前,他的手在微微颤抖,但他的眼神却
异常坚定。他知道,自己手中的这把剑,将结束一位将领的生命,也将开启一个
新的时代。

  整个帐内,气氛凝重而紧张。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张国柄手中的尚方剑上,
那把剑在烛光下闪烁着寒光,仿佛在诉说着即将到来的悲剧。

  袁崇焕站起身来,他的目光冷峻而深邃,他知道,自己的决定将改变许多人
的命运,也将载入大明的史册。他深吸一口气,准备发出最后的命令。

  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每个人的心跳都在这一刻停止。毛文龙的生命,东
江的未来,大明的安危,所有的一切,都将在这一瞬间决定。

  阳光透过帐房的缝隙,照在毛文龙苍白的脸上。他的眼中充满了惊恐和不甘,
但更多的是对即将到来的命运的无奈。袁崇焕站在帐前,面色凝重,他的心中虽
然有一丝不忍,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坚定和决心。

  随着尚方剑的落下,毛文龙的生命终结在了这片他曾经守护过的土地上。袁
崇焕的这一决定,不仅是对毛文龙个人的惩罚,更是对辽东军事纪律的一种维护。
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确保辽东的稳定,为大明朝的安危尽忠职守。

  袁崇焕静静地站立,望着毛文龙倒下的身影,他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他知道,这一决定将会引起巨大的争议和反响,但他也清楚,为了辽东的长远利
益,他必须做出这样的选择。

  随着毛文龙的处决,东江镇的局势变得复杂而微妙。袁崇焕清楚,他必须迅
速采取措施,稳定军心,确保东江地区的防务不受影响。他立刻开始安排东江的
善后事宜,展现出他作为一位军事统帅的决断和智慧。

  东江军的重新编制,袁崇焕将东江军分为四协,由毛承禄、徐敷奏、刘兴祚、
陈继盛分管。这一举措旨在打破原有的权力结构,通过分权制衡来防止任何一人
独揽大权。他指定陈继盛暂时代管东江镇,这是对陈继盛能力的认可,也是为了
保持东江镇的稳定。

  袁崇焕没有忘记对官兵的关怀,他吩咐将带来的白银赏给各岛官兵,每人赏
银三两,这一慷慨之举无疑提升了他在士兵心中的形象,增强了士兵的忠诚和士
气。同时,他派人往旅顺宣抚,并发牌安抚各岛军民,这些行动有效地缓解了因
毛文龙之死可能引发的不安和动荡。

  袁崇焕对毛文龙的亲子毛承祚下达了命令,先令其安抚众商,所欠商银即办
偿还,并释放被毛文龙掳掠的商船。这些举措体现了袁崇焕对法治和商业秩序的
尊重,也显示了他恢复和维护地区经济秩序的决心。

  六月初六日,袁崇焕亲自到毛文龙的棺前焚香行拜,他的言行充满了人情味:
「昨日斩尔,是朝廷大法;今日祭尔,是我辈私情。」言罢落泪。这一幕展现了
袁崇焕复杂的内心世界,既有对法治的坚守,也有对旧部的哀悼。

  布置完毕后,袁崇焕返回宁远,上疏请罪。他向崇祯帝汇报了前后情形,强
调自己不经请示而处死毛文龙之举是为了整肃军政。这一举动体现了袁崇焕的忠
诚和对朝廷的尊重。

  * 崇祯帝闻报,起初大惊,但很快意识到袁崇焕的重要性,便下旨斥责毛文
龙死有余辜,嘉奖袁崇焕的果断行动,命其不必请罪。这不仅是对袁崇焕个人的
支持,也是对整个辽东军事行动的信任。

  在八月,袁崇焕派徐敷奏整顿东江军务,进一步缩编为东、西(左、右)二
协,以陈继盛领左协、刘兴祚领右协。同时,他奏请暂虚岛帅(东江总兵)以候
有功者,意在未来将东江镇交给刘兴祚。这一系列行动,不仅优化了军队结构,
也为东江镇的未来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袁崇焕的这一系列举措,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军事家的远见和智慧,以及作为
一位忠诚的臣子对朝廷的绝对服从。他的行动虽然果断甚至残酷,但目的明确,
手段合理。

  毛文龙的死讯如同一阵寒风,迅速在辽东大地上传开,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
反应。女真人,一直在暗中观察着辽东的动态,得知毛文龙被处决的消息后,他
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在女真人的营帐中,首领们聚集在一起,讨论着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局。火光
映照着他们严肃的脸庞,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野心和决心。毛文龙在生时,以
其在东江的军事存在牵制了女真人的行动,他的死让女真人看到了越过袁崇焕防
线、南下攻打大明的可能性。

  女真人开始积极筹备,检查武器装备,磨砺刀剑,确保每一匹战马都处于最
佳状态。他们的战士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练习着骑射和近战技巧,为即将到来
的战争做着准备。

  女真人的斥候被派往袁崇焕防线的各个关键点,侦查明军的部署和弱点。他
们穿梭在密林和山岭之间,悄无声息地收集着情报,为大军的进攻提供重要的信
息支持。

  随着准备的深入,女真人的军队开始向南移动,他们避开了明军的主要防线,
寻找着突破口。他们的行动隐秘而迅速,就像是一群伺机而动的猎豹,随时准备
扑向猎物。

  女真人的首领们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他们知道袁崇焕是一位不容小觑的
对手,因此他们必须谨慎行事。他们计划利用毛文龙死后辽东的混乱,发动突然
的袭击,打乱明军的阵脚,从而获得战争的主动权。

  与此同时,袁崇焕也感受到了来自女真人的威胁。他知道毛文龙的死可能会
让女真人认为有机可乘,因此他加强了防线的警戒,增加了巡逻的频率,确保任
何风吹草动都能及时发现。

  在宁远的督师府内,袁崇焕与他的将领们商讨对策,他们分析着情报,预测
着女真人可能的行动路线和战术。

  夜晚,宁远城的督师府内,袁崇焕的睡梦中充满了混乱与恐惧。他躺在床上,
眉头紧锁,身体不时地颤抖,仿佛在梦中与无形的对手搏斗。

  梦境之中,毛文龙的形象突然出现在他的眼前。梦中的毛文龙不再是生前那
个飞扬跋扈的将领,而是变成了一个阴沉、充满怨恨的幽灵。他的眼睛空洞而深
邃,仿佛能够洞察人心,他的声音低沉而充满威胁:「袁崇焕,你为何要夺我性
命?你欠我一个解释!」

  袁崇焕在梦中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恐惧,他拼命地向毛文龙解释,声音
中带着一丝颤抖:「毛文龙,我给了你很多次机会,你却不珍惜,狂妄自大,目
无法纪。我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为了整肃军纪,不得已而为之。」

  毛文龙的幽灵,似乎并不接受袁崇焕的解释,他的身影在梦中变得越来越大,
压迫感也越来越强。他的脸上露出了愤怒的表情,声音变得更加尖锐:「机会?
你给了我什么机会?你不过是想夺我的权,夺我的命!」

  袁崇焕在梦中感到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他知道自己无论如何解释,都无法
平息毛文龙的怨恨。他的声音变得低沉而绝望:「毛文龙,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
了大明,为了辽东的百姓。你的所作所为已经无法挽回,我只能做出这样的决定。」

  袁崇焕仿佛又回到了毛文龙被斩首的那一天。他看到自己站在帐前,手持尚
方剑,而毛文龙跪在地上,满脸绝望。他看到自己下令斩首的那一刻,毛文龙的
头颅滚落在地上,鲜血染红了大地。

  袁崇焕的内疚,在梦中变得愈发强烈。他感到自己的双手沾满了鲜血,他的
心灵被深深的罪恶感所困扰。他不断地问自己:「我真的做错了吗?我真的是为
了大明吗?」

  袁崇焕试图从毛文龙的幽灵中挣脱出来,但无论他如何努力,毛文龙的影子
始终缠绕在他的身边。他感到自己被无尽的黑暗所包围,无法逃脱。

  清晨的曙光,终于透过窗棂,照进了袁崇焕的房间。他从恶梦中惊醒,满头
大汗,心跳如鼓。他坐起身来,深深地呼吸,试图平复自己的情绪。

  袁崇焕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他知道,毛文龙的死是他必须承担的责任,
但他也清楚,为了大明的安危,他必须做出这样的选择。他站起身来,走到窗前,
望着远处的山川和城池,心中默默地祈祷:「愿大明的江山社稷永固,愿辽东的
百姓安居乐业。」



0

精彩评论